公司新聞
[點擊量:5365][來源:匠門]
2012-07-27
相傳,遠在西周時期,奴隸們在煉銅時,發現一種晶瑩物體,冷卻后脆而堅硬,因其外觀光怪陸離,故人們稱之“琉璃”。明朝萬歷年間(公元1573-1619年),博山一帶已是料爐遍地,盛況空前。到了清代,這里普遍設立專門機構,制作供應宮廷使用的琉璃料器。清朝中葉,博山琉璃料器不僅暢銷國內各地市場,而且由青島海運出口,銷往國外,每年都在7000噸以上。
清朝康熙年間(公元1662-1722年),在北京建造琉璃窯時,曾派人到博山選聘工匠,生產琉璃制品所需要的料條、壺坯,也都由博山供應。
至今,花色品種達2500多個。琉璃雕刻、琉璃花球、琉璃料珠和琉璃掛屏等,深受中外人士歡迎。其中琉璃花球,創制于清末,用熔化的各色琉璃做成花葉、花瓣、魚、蟲等配料,再打好底料,將以上配件按設計圖樣嵌入其中,然后包以軟化水晶料,再熔整成所需要的形狀,最后進行拋光和退溫,即成為成品。博山琉璃雕刻題材多為山水、花卉、人物、鳥獸,制 品有碗、盤、瓶、盞等。
由于料器本身晶瑩滋潤,故有玉料的質感。“雞油黃”又稱“黃玉”,它色彩鮮艷,瑩潤欲滴,黃中透亮,猶如雞油。用它制作的花瓶等物,就象玲瓏剔透的玉雕一般。“雞肝石”,色似雞肝,帶有云層形自然斑紋,適用于 制作花瓶、筆筒、帽筒等物。
琉璃雕刻,是一種實用與陳設相結合的雕刻工藝品,尤以套料雕刻最引人注目。它以深淺兩層不同色料緊密溶合制成器形,再按不同器形設計畫面,琉璃制作工藝手段對材質和工藝要求很高,“火里來,水里去”,琉璃出爐后需要有不亞于珠寶制作一系列打磨拋光等工藝,一件琉璃成品的出現需要近20天的時間來精雕細琢才可能呈現出晶瑩剔透,流光溢彩的效果,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。而博愛要求每個人都能明確自己的責任,既愛自己也愛他人。表現了生肖兔的美好形象和吉祥寓意。